山东潍坊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节水势在必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从无到有,山东潍坊已逐渐建立起了城市节水体系。20年间潍坊市城市累计节水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5个白浪河水库的兴利库容。
一个取暖季节水5000吨
23日下午在潍坊鸢飞大酒店,该店工程师路丰武告诉记者,这个节能型酒店营业以来就一直开展节水工作,随着近年来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其效益也更加明显。
“各方面的经营成本都要节约,而节能这一块儿的工作就特别见成效。”路丰武告诉记者,只一个采暖季下来,仅靠供暖热蒸汽形成的凝结水,积攒下来就有4800多吨。“按照每立方商业用水5.1元算,折合水费就是两万多块钱。”
“每年冬天供暖,供热公司送来热蒸汽,蒸汽冷凝形成的凝结水,我们都回收起来利用。”在酒店后勤处的锅炉房地下室,路丰武指着林立的管道告诉记者,凝结水是品质良好的锅炉给水,回收至锅炉房,可以节省大量职工生活用水,又可减少锅炉的排污热损失,使锅炉热效率提高。“看这个水箱就是旧设备改造换下来的,现在就用来装回收下来的凝结水。你摸摸这水箱,水是温热的。”
路丰武说,蒸汽释放出部分热能后生成的凝结水往往被扔掉,而现在这部分回收水成了职工洗浴用水。 “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有60吨,最少也有20吨,一个取暖季下来就是近5000吨的水。”
而潍坊医学院的中水工程也于去年9月开始试运行。“校区一万多学生,每天生活用水的数量就很庞大,像冲厕的水,白白流走就显得很浪费。而中水工程则能将学生用过的水再利用起来。目前工程尚处于试运行阶段,日处理污水能力为2000吨,这些再生水目前主要是排入学校的人工湖,用作园林浇水等。往后学生的冲厕水将全部使用再生水。”该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全市城市节水2亿多立方米
“2亿多立方米的水意味着城区30万家庭,按年用水100吨计算,可连续使用7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潍坊城市节水办主任助理范升海告诉记者,潍坊城市节水起步较早,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城市节水专门管理机构。城市节水统计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全市城市累计节水2亿多立方米。“若是照白浪河水库的兴利库容来计算,相当于20年省出5个白浪河水库。”因为节水工作突出,潍坊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新小区配建中水回收设施
“水资源物尽其用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中水利用。”范升海告诉记者,从2002年城区一单位开建第一个中水回用工程起,到现在城区中水设施项目已经建成了20多个。
目前潍坊中水回收设施多分布在学校和化工、机械方面的大企业。“不过现在一个好的苗头就是,新建小区和政府办公大楼也开始配套建设中水回收设施,例如潍城区的鸢都小区,是市区首个开建中水回收设施的居民区。”范升海说,未来大的居民住宅区普及中水回收设施将是一个趋势,这将更大程度地推动潍坊的节水工作。
相关新闻>>
有些洗车店偷采地下水
与潍坊“缺水城市” 不相称的是,不少地方仍存有肆意浪费水的问题。
23日下午,记者来到长松路与胜利街交叉口附近。在此处街北的一排民房中,不足500米的距离8家洗车店一字排开。记者在路西一家洗车店看到,前来洗车的顾客还真不少,洗车用的高压水枪肆无忌惮地不断喷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洗一辆车十几分钟,他们一天能洗上几十辆。 “咱们这儿洗车便宜,市里头的很多人都开车过来洗。”
在市区洗一辆车10元钱左右,而在这儿的要价能低到5块钱。为什么这么低?“是自来水公司给水还是自己打井啊?”这位工作人员摇摇头,不置可否。“(反正是)村里的水,你就别管了。”随后,记者来到另一家洗车店,以想在附近租房开洗车店为由与工作人员聊了起来。“咱们这儿用水怎么办?开销大不大?”“村里的水,不花钱。”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路北已经没房子可租,要开店可以去路对面。 “你看那边新盖起来的房子没?在那儿租,但是那边用水要花钱,这边就不用。”
仅仅一条路之隔,洗车成本俨然不同。附近一位居民则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所说的“村里的水”就是洗车店的水井。“有的墙角隐蔽处就藏着水井,有的平时可能混着自来水用。”而在市区健康街上一家洗车店工作人员看来,洗车业偷采地下水已经不是秘密。“洗车行业属于特殊行业,自来水一立方米十几块钱,成本太高。”他告诉记者,有洗车店把自采水和自来水混着用,水表走字,相关部门就没法查。
除了洗车业,洗浴业、生活绿化中浪费水现象也不少。潍坊节水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种种原因,一些行业节水工作还不理想。“管理上要严格,像洗车、洗浴行业,一定要严控地下水使用。”潍坊工业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几年还会继续拉升用水需求,“若节水问题处理不妥当,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名词解释
兴利库容: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要求在开始供水时应蓄到的水位,称正常蓄水位。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称为兴利库容。
中水:同义词为再生水。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记者 张亚男 韩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