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伟德中国网址!
bevitor伟德国际1946官网
 
供水新闻

230万人“解渴”!都江堰灌区未建成的最后一片 毗河供水工程通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06  来源:红星新闻  浏览次数:613

“通水了,通水了……”期盼了半个世纪,川中老旱区的“吃水梦”终于实现,群众纷纷奔走相告。在他们眼中,这引来的源头活水是“幸福水”。

2021年7月6日,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成都、资阳、遂宁三地分设主会场和分会场同时举行,宣布毗河供水工程正式通水。随着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通水,从成都新都区毗河中游苟家滩提起的岷江水,流过成都平原,穿过龙泉山脉,沿着沱涪两江分水岭上的156公里“人工天河”,流入川中老旱区,流入都江堰灌区未建成的最后一片灌区,230万人率先“解渴”。

↑“最美拱跨”渡槽——毗河供水工程乐至卢家坝渡槽

上午10时,通水仪式正式进行。在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资阳市乐至县卢家坝渡槽的分会场,附近不少居民早早来到现场等待,灌区内的资阳市雁江区和安岳县也有群众来到现场。“以前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有些年份太干旱,吃水都是问题,只能汽车送水。”乐至县天池街道徐家桥社区82岁居民杨廷春早上7时许便来到现场,他说,饱受干旱之苦的乐至人世代盼水,自从毗河供水工程开工后,住在附近的他经常到施工现场查看。“今天终于通水了,这就是旱区人民的幸福水啊。”

↑灌区群众来到通水仪式资阳分会场等待通水

作为都江堰灌区未建成的最后一片灌区,毗河灌区地处四川盆地腹部的涪江、沱江分水岭两侧丘陵区,以及川东伏旱与川西春夏旱交错地带,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4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五分之一、全省人均量的六分之一,“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成为灌区旱灾发生的历史规律,是川中历史上著名的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省腹部经济区“五横六纵”水资源战略配置体系的大型骨干工程,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重点水利工程,是川中老旱区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大型水利民生工程、民心工程——1971年,毗河供水工程被纳入《岷江水利初步规划》的构想;2001年,四川省政府确定毗河供水区为都江堰引岷江水补水灌溉区域;2004年,水利部批复《毗河供水工程规划报告》;2008年,四川作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决策,并把毗河供水工程确定为重点水利工程;2012年5月,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上马;2015年5月,毗河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总体布置示意图

毗河供水工程涉及成都市的新都区、青白江区、简阳市、金堂县,资阳市的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的安居区、大英县3市9县(市、区),幅员面积714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17.66万亩(标准亩)、供水人口489万人,渠首设计流量每秒60立方米。工程主要功能是以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顾生态环境改善等,根据规划批复,工程分两期实施。

↑全省最长的引水隧洞——毗河供水工程龙泉山隧洞

其中,一期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55.06万亩(标准亩),供水总人口230万人,多年平均引水量4.33亿立方米。工程引水枢纽位于毗河中游成都市新都区的苟家滩,共建骨干输水渠道20条,全长381.36公里,其中全长156.3公里的总干渠穿龙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岭至安岳县朝阳水库,犹如一条“人工天河”建在鱼之脊背。

↑毗河供水工程苟家滩取水枢纽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实现通水后,解决了“引水”问题。重点解决“蓄水”和“调水”问题、功能效益占毗河供水工程三分之二的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根据规划,二期工程将新建5座中型水库、扩建1座中型水库,建设骨干渠道33条、487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62万亩(标准亩)、供水人口259万人、年引水量5.22亿立方米。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bevitor伟德国际1946官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Baidu
1946伟德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