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艳阳高照。亚热带气候的黔南罗甸,海拔947米的龙坪镇大关村,阵阵热浪扑面而来。 花地组73岁的老奶奶杨光芬,拧开水龙头,正往洗衣机里放水,准备洗衣服。

儿子张兴兵站在一旁,笑容满面。“这在以前,不要说洗衣服,吃水都成问题。” 和记者一同前往的贵州玉湖水务投资集团副总经理谌洋补充道,“从5月份开始,统一管理、城乡水费同价。” “和城里一样?从4.7元一吨降到2.7元了?”张兴兵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历经高扬程多级提灌、远距离铺设到户管道合计5000多公里,就为了百姓喝上一口小康水,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罗甸创造了奇迹!从资金难、建设难、管护难到水质好、保障好、生活好,罗甸水往高处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边阳镇深井村的任永发
望天水、凼凼水喝了几十年 罗甸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海拔高差大,山高水深,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及区域性水资源短缺较为突出,全县农村饮水面临水量不足、水质差、管护难等问题。 饮水难是罗甸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截至2014年底,全县36万人自来水受益人口仅21.28万人,普及率仅为64.94%,其余农村群众靠小水池小水窖引山泉水、屋面集雨、干冒龙等蓄水解决饮水问题,且无水质净化措施,水质达标率仅为27.59%。

供水服务只需一个电话
在杨光芬的记忆里,几十年来吃的是望天水、凼凼水。她告诉记者,以前为了挑一担水,要走到几公里远地方找水,又是山间小路,一天就得到一担水。“有时,快到家了,水桶打倒了,伤心得大哭一场。”老奶奶笑声里,夹杂着心酸。

先进工艺多次处理保障水质
投资4.2亿就为百姓喝上放心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六个小康水为要。为了喝下这口水,罗甸使尽千方百计。 由于饮水安全项目点多、面广、建设难度大,加之县级财政薄弱,建设资金的筹措也是摆在罗甸县面前的一大难题。为实现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和巩固提升,2016年以来,罗甸县通过争取中央、省、州专项资金,广州、贵阳等对口帮扶资金,整合涉农资金,银行融资等多元筹资,投入4.2亿元建设饮水安全项目325个,全县农村供水形成片区集中式供水(城乡水厂)、单村单寨集中供水及分散供水三类模式。

龙坪镇大关村的杨光芬奶奶(左)
成绩真是来之不易。实现汩汩清泉进村入户,是经过高扬程、远距离、多级提灌的结果。边阳水厂是除了县城之外覆盖村组最广的水厂,仅主管网就长达200多公里。 厂长邓正勇说,来水经过四次处理,优质达标的清泉才流出水厂。以大关村杨光芬家为例,从水源水库一级提灌到边阳水厂,然后水厂出水二级提灌到新场水厂,从新场三级提灌才到达大关片区水站,再到组到户,管线超过30公里。 如今,罗甸已建成城乡现代化智能水厂15座,完成主管道铺设3058公里、进户管道铺设2310公里。通过管道延伸并网扩大水厂供水范围等方式覆盖解决24.39万人供水,剩余11.14万农村人口则采取单村单寨和分散式供水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7%,彻底解决了百姓没水喝、喝水难、无好水的问题。

花园式的水厂
建立源头到龙头科学管理体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7元一吨,城乡同价,是经过县有关部门核定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谌洋介绍,目前15个水厂12个亏,现在基本就是用稍微盈利的三个水厂补贴亏损的水厂,最大限度凸显了公益性。 饮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如何管好保障好是关键。

全县实现一户一表
通过深入村组、项目点调研,罗甸推行“企业+农村供水服务队”管理模式,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农村供水规范管理体系。目前,全县以片区集中式供水方式供水的15座水厂已全部由国企贵州玉湖水务投资集团进行管理,以单村单寨集中供水及分散供水的316处工程由农村供水服务队进行管理,公司化管理服务覆盖率达100%。目前,全县有54支农村供水服务队共520名农村供水服务队员。此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罗甸县水务局局长石峰说:“供水保障,在现在看来,是千家万户日常的小事;在我看来是保民生促发展的大事。”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强力推进,人民群众对喝上安全、放心、优质的饮用水问题愈发关注,破除传统水资源供应管理模式,全面统筹解决城乡供水、节约用水、生态用水、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越发紧迫,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将有效促进罗甸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高革命老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石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