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今年5月,环境部通过对水源地专项整治开展现场监督,结合部分地区开展“点对点”调研帮扶,实现2019年县级水源地现场监督调研“全覆盖”,并对水源保护区存在的各类违法问题逐一拉条挂账,目前已经形成2019年县级水源地问题整治台账。
按照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部署,在2018年已完成长江经济带11省份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整治的基础上,2019年需完成其他20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县级及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环境部通过现场监督和实地调研,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发现县级水源地存在各类环境问题3626个,涉及156个地市527个县899个水源地。
从整治情况看,截止今年5月底,在3626个水源地问题中,1991个已完成整治,总体完成率为55%,达到序时进度要求。从各地进度看,1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整治进展较快,整改完成率超50%。其中:宁夏水源地问题整治完成率100%;新疆水源地问题整治完成率99%;西藏整治完成率88%。
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水源地问题整治取得积极进展,但工作进度依然很不平衡。目前,山西、辽宁、海南、北京、吉林、甘肃、河北等省份整治进展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山西、辽宁、海南完成率分别为13%、18%和24%,存在不能完成任务的风险。还有个别地区重视不够,存在畏难、懈怠、等靠要情绪,水源地环境风险问题突出。
造成水源地问题整治相对滞后的原因包括:个别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地区问题整改不实;部分问题整改出现反弹、没有实效。
针对存在的问题,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水源地问题整治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其中包括:将尚未完成整治的问题交办地方政府并纳入第二阶段统筹强化监督,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完成整治任务。其次,通过定点帮扶。组织有关包保组,对进展迟缓、突出问题较多的省份定期开展精准指导帮扶,通过对接座谈、市县政府现场表态、现场督办等方式,给地方鼓劲加压,推动加快整治。此外,通过加密调度,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研判分析,紧盯“硬骨头”“老大难”问题,按月调度并公开通报各地进展。最后,加强联动工作。研究建立与检察机关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