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紧邻太湖,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早、力度大,且经济较发达,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近几年来,湖州市深入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市场化改革,新建了一批民营的环境基础设施,是全面探究市场机制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样本。
《中国环境报》调研组近日赴湖州市就社会化资本助力环保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总体情况
浙江省湖州市共有污水处理厂43座,其中24座采用BOT模式运营,19座主要采取TOT模式运营。市区和3个县共建有4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部为民间资本投入建设,采用BOT模式运营。同时,还有民营的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病死害动物处置中心,可日处理工业危险废物20吨、医疗废物10吨。
总体看来,除BOT模式的污水处理企业收入仅能基本维持运营外,其他的民营环境基础设施企业均实现了盈利。
湖州市采用TOT模式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均有10%左右的收益率。湖州市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限公司收益率达9%。综合来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资较大,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但由于这些项目属于政府购买服务范畴,且是政府特许经营,竞争压力小,收入较为稳定持久。
湖州市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环境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社会、政府、企业的共赢。
以采用BOT模式运营的湖州南太湖垃圾焚烧项目为例,目前已投资3.2亿元,每年焚烧垃圾约30万吨,每年发电5000余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