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要重点解决涵洞渍水,彻底缓解大雨期间市民的出行问题。”7月18日,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称,年内将对全市涵洞排渍能力全面“升级”。
7月8日至18日,武汉市出现持续11天的较强降水过程,中心城区累计最大降雨量312毫米,远城区最大累计降雨595毫米。中心城区的最大小时降雨量达38毫米,出现在江岸的后湖地区。
如此长时间的较强降水,虽弱于1998年,但也是近10年少见,其中短时强降雨出现的频繁程度更是罕见。
1998年,也是7月的大暴雨,武汉市几成泽国,雨停后的第6天,渍水才全部消退。去年一场持续10天的降水,造成260余处渍水。
本次大暴雨,武汉市渍水最多时达53处。舵落口、雄楚大街等一批在老武汉人记忆中“逢雨必渍,一淹几天”的“老大难”消失了。
这53处较严重渍水中的41处一夜之间消退,另外12处则在次日大部分消退,其中有9处是涵洞渍水。家住张公堤将军花园的柯先生,前一天晚上被渍水堵在路上,绕道很远才回家,没曾想第二天中午,渍水的涵洞就通行正常了。
渍水之痛渐行渐远的背后,是武汉排水能力的大幅提升。近4年来,武汉每年投入不低于1个亿,开展大规模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建扩建泵站,对重点渍水地区及1000余社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改造。
目前,城市排水系统形成25个排水水系、6038公里下水管道、294公里箱涵、178公里明渠,84座泵站的总抽排能力达到733立方米/秒。
同时,全市排渍软实力大增,远程监控系统的加入,可科学调度,提前腾出排渍空间。